

内容简介
关于经济、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,中央提出了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,为了使民众能“生活好”,对中央系列新发展理念、发展战略我们应该如何执行、怎么执行?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本着对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,提示、提醒人们在促进社会发展中,在做人做事中,要有度地把握。对现代社会的一些过度现代化疾病进行了后现代主义式的批判。为此提出了做人做事要有“域性”的思想论点,生成了别具一格的“域理性论”“域行为经济论”“域经济人理性协调论”“域经济人感性协调论”等论点,对人的本质与本性、人的理性与感性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、本质科技与本性科技等概念和关系也进行了新的定义和关系认定。
目 录
作者简介
孙希有
公务员,金融学学士,管理学硕士、哲学博士、社会学博士后,北京理工大学等兼职教授,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伦理、社会转型、宏观经济、区域经济、产业经济、人类发展、金融等。曾长期在中央与地方金融机构,在省、市、区地方政府多个部门工作过,擅于将工作的实践放入理论的视域中进行思考和研究,擅于观察研究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,并认证各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,所研究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实务特征,公开或内参发表论文百余篇,出版有《服务型社会的来临》《制造混乱》《面向幸福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论》《竞争战略分析方法》《流量经济新论》等十多部个人专著。《服务型社会的来临》一书在海峡两岸出版后,反响热烈,被称为中国的丹尼尔•贝尔。
坚定的环境保护及回归自然倡议者,坚定的过度现代化反对者,低调的批判主义者。
编辑荐语
一个公务员,一个博士后,一位教授,一位低调的批判主义者
反对早教商业化?
反对奥林匹克运动会?
反对无土培植?
反对汽车供求无限制?
反对住宅商业化?
反对烟草行业存在?
反对金融过度互联网化?
反对城市无限扩大化?
反对生活要素过度商业化?
反对经济发展压倒一切?
。。。。。。
要想生活好必须做得对
“生活好”的标准有两个要素表现:一是身体健康;二是精神安逸。
人在世上,物在人中;人在做事,物在改变;人在生活,物在使用;人在出现,物在消失。
“凡事都有度”“凡事要有度”“无度会出事”。
“凡事都有度”是客观,“凡事要有度”是主观,“无度会出事”是主观和客观未协调好。
管理者如果没有好的精神,就不能真正健康科学地管理社会、治理社会和引导社会发展。你不指挥,那你是不作为;你不会指挥,那你就不配当官;你乱指挥,那你会把社会发展的方向引向歧途。
近十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基因分析及启示
社会行动要为民众“生活好”
人有两种需求 ,本质需求是人身体存在的需求,本性需求是满足人精神存在的需求。本质要满足,本性要控制,否则本性会让本质受到伤害。
社会生产不要过度,经济产品也不要过度供给给社会消费者。生产与消费、供给与需求要维持平稳相等。生产、供给过度了,一定会形成危机。不仅会形成经济危机,更可怕的是会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危机。
住宅供给要“够了就好”
水、空气、食品、异性交往,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存在的四个根本的条件。住宅商品化社会,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存在的四个基本条件有所改变,也改变了人的生活价值观。
房地产形势好了并没有与民众生活方便划等号,住宅供给的增加没有让民众获取住宅更容易,相反倒让民众获取住宅感到了压力,民众买房更难了,更多人买不起房了。
人的健康文化不能过度现代化,凡是经济无度发展、超出一切发展的地方,就必定会产生和先出现危机现象。
真正的宏观利益并不是微观利益的汇总相加。宏观利益一要考虑发展产生出的利益在全社会各层次、各群体之间的平衡;二要考虑微观利益点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健康的本质性需求;三要考虑代代相传的利益。
¥48.30¥69.00
¥27.30¥39.00
¥31.50¥45.00
¥31.50¥45.00